新闻中心
独家解读 | 任洪强院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增强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节能环保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产业支撑,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

1月24日,中国环境曾就《行动计划》采访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名誉会长王亦宁,相关文章可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委会委员王亦宁解读《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本期作为《行动计划》解读的续篇,中国环境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接受独家专访,就《行动计划》中“补短板”、“锻长板”、“聚优势”、“蓄后势”四方面核心内容作进一步阐释,为环保装备产业今后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和参考。

任洪强院士表示,《行动计划》彰显了我国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坚定决心,针对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现状特点和污染防治的近远期需求,按照“以点带面”的思路,从四个方面(即“补短板”、“锻长板”、“聚优势”、“蓄后势”四个“行动”)为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指明了接下来四年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同时也是给我国上万家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出了一份考卷。“既是对产业提出了高要求,也对产业寄予了厚望。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企业而言,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大浪淘沙始见金,相信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一定会越来越好,在国际环保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发出中国声音。”

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高校院所与企业紧密融合是充分利用创新资源、落实和推动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的关键

中国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补短板”行动为何被放在首要位置?

任洪强:《行动计划》要求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环保装备的需求,以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提升高端装备供给能力”。

目前,我国环保装备难以高效或经济地满足上述污染防治需求,美欧日凭借雄厚产业基础和强大创新能力掌握了一批关键核心部件和材料,形成了技术壁垒,在市场上牢牢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强化科技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唯一的解决途径。

2012年,工信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环保装备“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2017年工信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技术创新放在了首要位置,这表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解决污染防治难题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环保装备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主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将高校院所与企业紧密融合是充分利用创新资源、落实和推动核心技术装备攻关的关键。

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仍为空白

京津冀及周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有望成为环保技术装备创新活跃区域

中国环境:如何加快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间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任洪强:《计划》指出要“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和“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在京津冀及周边、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黄河流域、成渝等区域建立新型创新平台,上述地区具有社会经济繁荣、高校院所集聚、环保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等特点,创新需求和意愿强烈,未来资金和政策将有所倾斜,有望成为我国环保技术装备创新活跃区域;二是支持成立环保装备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重大环保技术装备创新基地,引领环保装备技术攻关。2016年8月20日,为细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信部和发改委等四部委组织编制发布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和高端装备创新等5个工程实施指南。制造业创新中心由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成立,能够瞄准产业重大需求进行精准攻关,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快捷方式。目前已有二十余个各行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然而环保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仍为空白。

如何让新型和先进的环保装备得到推广应用?

通过标准化提高新型先进环保装备的质量,增强产品供给能力

中国环境:有数据显示,2011年-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0%,是全球最积极布局环境技术创新的国家。那么,如何能“锻长板”让新型和先进的环保装备真正得到推广应用?

任洪强: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已具备一定技术创新能力,一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引进国外技术装备进行二次开发等方式,针对我国污染防治需求研制出了具有相当竞争力的装备,在性能、成本、节能降耗等方面接近甚至优于国外装备,或者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

然而,由于目前缺乏权威评估机构和评估方法,导致市场信任度和接受度不足,需求用户持观望态度居多,这些新型和先进的环保装备难以真正得到推广应用,更难以在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

针对这些问题,《行动计划》指出要定期制修订《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和推动环保领域装备纳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目录,为装备制造企业与需求用户搭建权威有效的认证、评估和信息交流对接平台。

自2011年以来,工信部及相关部委每三年针对当下环境污染防治迫切需求,制定发布《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目录里的环保装备由省、市工信、科技、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进行推荐、审核、评估和论证,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可作为需求用户选用装备时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2021年,中国环保机械行业协会根据工信部部署,针对环保装备领域组织开展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试验验证平台项目建设情况的摸底调研工作,目标通过平台对巳研制出的原型装备进行用户场景的工程化试验,增强用户使用信心,加快自主创新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调研结果显示,现阶段环保装备领域尚没有已建、在建的首台(套)实验验证平台,但多家龙头企业已意识行业对相关平台的迫切需求,已在积极筹备建设中。

环保装备非标化特点鲜明,是阻碍新型先进环保装备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行动计划》指出要通过标准化提高新型先进环保装备的质量,实现标准化、成套化、系列化。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特点和层级的新型、先进环保装备提出了不同的创品牌要求,从而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高品质的个性化品牌产品。

“聚优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地区创建产业集聚区

中国环境:通过“锻长板”增加产品有效供给,如何体现“聚优势”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任洪强:我国环保装备产业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同质化竞争严重,技术含量及附加值低的常规装备产能过剩,市场急需、高效节能的成套设备和核心关键部件的自主化率不高、产能不足。

针对上述问题,《行动计划》指出,要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品,鼓励和推动产品的标准化、自主化、高效低碳化,形成差异化、精准化产品供给链。政策和资金方面,要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引领行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中小企业在各自擅长领域做精做深;最后形成龙头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精品装备的链式协作、融通发展的新格局。在此基础上,要统筹规划环保装备制造业布局,鼓励产业基础好、集聚特征突出的地区,创建产业集聚区。

目前,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近半数企业(即47.4%)集聚于东部地区,部分地市已形成了明显的集聚区,有的集聚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雏形,如宜兴主要为水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区,盐城为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制造企业集聚区,且均有多个高校科研院所在当地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提供了足够多的创新要素资源。省市级相关管理部门应在资金和政策上有所倾斜,进一步帮助这些地区提升集群治理能力,培育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先进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蓄后势”转型产业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型环保装备企业要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

中国环境: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正成为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环保装备产业如何与新技术、新趋势更好融合、顺应?

任洪强:欧美日发达国家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仿真模拟软件等领域具有明显技术优势,并将这些技术优势融入环保装备产业,通过数据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共享、反馈决策等服务,实现人类与环境全方位互动,打破环保装备产业“信息孤岛”模式,打通生产、生活与环保数据流,推动装备产品向智能化模块化发展、制造过程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变、运营管理向智能化信息化升级,不断加快环保产业智能化整体进程。

环保装备的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设计制造和智能化运行已成为环保装备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我国环保装备产业必须在这一领域中迎头赶上。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企业(包括上市企业、中型企业)开始发力,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初步形成了智能制造工厂和装备智能化运行,取得了一定成绩。《行动计划》也从开展数字化设计、开发智能化装备、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四个方面提出了行动方案。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污染防治和环保装备运行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和药剂材料并排放二氧化碳,因此,环保装备的绿色低碳转型不容忽视,包括节省能耗、寻找替代能源、废能利用、提高药剂利用率以减少药剂用量、碳分离和捕集等。

目前,已有一些绿色低碳型产品面市,如磁悬浮风机、水源热泵、高效曝气装置等,但仍缺乏推广应用。环保装备运行效果与运营维护密切相关,尤其是新型先进环保装备,需要具有良好素质的专业人员提供售前和售后服务甚至运营服务,因此,《行动计划》提出科技创新型环保装备企业要向环境综合服务商转型,真正发挥新型先进环保装备在污染防治中的作用。

原题为: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高质发展,增强绿色低碳转型的保障能力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解读
\